优游国际-击剑小将姜鑫瑞,剑锋淬自信 赛场砺真我
在刚刚落幕的优游国际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全场目光,他,就是来自江苏的13岁小将姜鑫瑞,经过激烈角逐,姜鑫瑞最终斩获男子花剑个人赛银牌,赛后接受采访时,这位略显腼腆的少年道出了自己的感悟:“每次站上剑道,我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,比赛让我更加自信,更明白在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剑道上的蜕变
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四年前,当时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他,在一次学校社团展示中被击剑运动员优雅而犀利的动作深深吸引。“第一次握住剑柄的感觉很奇妙,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。”回忆起初见击剑的场景,姜鑫瑞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。
训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初学击剑时,姜鑫瑞曾因协调性不足屡屡受挫,同一个基础动作往往要重复练习上百遍,他的启蒙教练王剑辉回忆:“这个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输,别人训练结束后休息,他总会多留半小时,对着镜子反复纠正动作。”
这种坚持在去年迎来了转机,在省青少年击剑邀请赛中,姜鑫瑞首次闯入八强,从那以后,他的比赛状态稳步提升,技术特点也日益鲜明——步伐灵活、预判准确、出手果断,本次全国锦标赛上,他在半决赛中面对上届季军,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连追五剑逆转取胜,展现了过硬的心理素质。
独自面对的时刻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,这句话在姜鑫瑞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,他描述比赛时的感受:“裁判喊‘开始’后,世界就安静了,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,感受到手中剑的重量,所有战术、技巧都要在瞬间做出选择,没有人能替你决定。”
这种孤独感,恰恰是击剑运动最吸引姜鑫瑞的特质,与团体项目不同,击剑赛场上,选手必须独自承担一切——成功的喜悦、失误的懊悔、胶着时的压力,姜鑫瑞的母亲告诉记者,有一次儿子比赛失利后,一个人在训练馆待到很晚。“回来后他对我说:‘妈妈,今天我输给了自己,但下次不会了。’”

这种独立意识也体现在他的日常训练中,除了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,姜鑫瑞还养成了录像分析的习惯,反复研究自己和高水平选手的比赛视频,记录每一个得失分的细节,他的文化课笔记本上,随处可见用不同颜色标注的战术图解。
自信的源泉
“比赛让我更加自信”,这句话在姜鑫瑞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,他的班主任老师观察到,这个曾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男孩,如今已能从容地在全校师生面前分享比赛心得。“击剑改变了他的精神面貌,这种转变很令人欣喜。”
这种自信不仅来自奖牌,更源于对自我的清晰认知,姜鑫瑞坦言,每次比赛都是认识自己的过程:“通过击剑,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压力,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,这些收获比奖牌更珍贵。”
国家队退役运动员、现省击剑队总教练李劲松对姜鑫瑞给予高度评价:“这个年龄段的选手,往往技术不错但心理脆弱,姜鑫瑞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具备了超越年龄的比赛智慧和心理素质,他懂得如何在压力下思考,这是优秀击剑运动员的重要特质。”
平衡之道
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,姜鑫瑞必须在学业和训练之间找到平衡,他的书包装着课本和训练服,转场途中不是在做作业就是在观摩比赛视频,令人惊讶的是,尽管每天要训练三小时,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。
“击剑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。”姜鑫瑞分享着他的心得,“在剑道上要全神贯注,这个习惯我也用在了学习上,其实学习和击剑有相通之处,都需要计划、执行和反思。”
他的同学们最初对击剑很陌生,如今已成为他最忠实的粉丝团,每当姜鑫瑞比赛归来,大家总会围上来听他讲述比赛见闻,在他的影响下,班里已有三名同学开始接触击剑运动。
未来的期许
谈及未来,姜鑫瑞目标明确:“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来看,希望有朝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。”为此,他特别加强了体能训练,每周两次的体能课雷打不动。
他的教练团队正在为他制定更加系统的训练计划,重点提升进攻的多样性和防守的稳定性。“姜鑫瑞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,”王剑辉教练说,“他需要更多高水平比赛的历练,不断完善技术细节,最重要的是保持对击剑的热爱和现在的拼搏精神。”
击剑运动专家张宏宇认为,中国击剑新生代正在崛起:“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,他们技术扎实、心理成熟,且对击剑运动有自己独到的理解,这是中国击剑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。”
薪火相传
在姜鑫瑞训练的俱乐部里,有一面冠军墙,上面挂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的照片,每次训练前,姜鑫瑞都会在这面墙前驻足片刻。“有一天,我的照片也要挂在这里,”他悄悄许下心愿,“但不是为了证明什么,而是想告诉后来的小朋友,坚持梦想的样子很美。”
姜鑫瑞已经开始带动更小的学员训练,训练结束后,他常会留下来指导初学的小队员,耐心纠正他们的持剑动作。“我想把从这项运动中获得的成长和快乐传递下去。”
从握剑时的手足无措,到赛场上的从容不迫;从依赖教练指导,到独立应对战局——姜鑫瑞在剑道上的每一步,都印证着他的成长轨迹,那把不足500克的花剑,在他手中已不仅是比赛器械,更是认识自我、超越自我的媒介。
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剑道虽短,却足以让人生走向不同的方向,我会继续带着这份自信,在每一次交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”
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