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游国际-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剑道到学术的跨界征程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击剑服的亚洲面孔正专注地进行日常训练,他的动作敏捷而精准,手中的佩剑划破空气,发出清脆的声响,这位年轻的剑客,正是曾代表法国多家俱乐部出战国际赛事的费若秋,他褪去赛场的光环,成为哥大统计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,开启了优游国际从职业运动员到学术追求者的跨界人生。
在本报的独家专访中,费若秋分享了他从法国击剑圈到美国常春藤盟校的独特旅程,以及他对体育、教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法国击剑生涯:荣耀与挑战并存
费若秋出生于中国,幼年随家人移居法国巴黎,在充满艺术与运动氛围的城市中,他偶然接触击剑,并迅速展现出过人天赋。“击剑是一项结合了体力、策略和心理素质的运动,”费若秋回忆道,“它像一场高速的象棋对决,每一步都需要计算和直觉。”
在法国——这个被誉为“击剑王国”的国度——费若秋经历了严苛的训练体系,他先后加入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和 Levallois Sporting Club 等知名俱乐部,参与国内联赛及欧洲锦标赛,屡获佳绩,高强度的竞技环境也带来压力。“在法国,击剑运动员必须平衡训练、比赛和学业,”他坦言,“许多人因无法兼顾而放弃,但我始终相信体育与教育可以共存。”

转折点:选择哥大与学术追求
2022年,费若秋做出一个大胆决定:暂停职业击剑生涯,申请赴美攻读研究生,这一选择出乎许多人意料,但他认为这是“自然的人生延伸”。“体育教会我纪律和韧性,但我也渴望在学术领域探索新可能,”他解释道,“哥伦比亚大学的统计学项目世界领先,而纽约这座城市充满活力,为我提供了多元成长的机会。”
费若秋的申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他需在训练间隙备考GRE、准备申请材料,同时维持竞技状态。“时间管理是关键,”他笑着说,“我常利用旅行比赛的碎片时间学习,甚至曾在机场候机时完成线上课程。”他凭借优异的学术背景和击剑成就获得哥大录取,并荣获部分奖学金。
哥大生活:平衡学术与击剑
进入哥大后,费若秋立即融入校园生活,他加入校击剑队担任助理教练,并偶尔代表学校参加友谊赛。“哥大的体育氛围浓厚,但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,”他评价道,“这里没有人只定义你为‘运动员’,而是鼓励你追求多维身份。”
统计学课程挑战巨大,尤其是对长期专注于体育的费若秋。“最初,编程和数学理论让我头疼,”他坦言,“但击剑训练培养的耐心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了我,每当我遇到难题,我会像分析对手一样拆解它,逐步攻克。”他还选修了体育管理课程,希望未来能将数据科学应用于体育分析领域。
文化适应:从巴黎到纽约的跨越
从浪漫的巴黎到快节奏的纽约,费若秋经历了文化环境的转变。“巴黎更注重传统和生活艺术,而纽约是真正的熔炉,充满无限可能,”他比较道,“在哥大,我的同学来自全球各地,这种多样性拓宽了我的视野。”
他特别提到两地体育文化的差异。“法国击剑更强调技术传承和精英培养,而美国大学体育更注重团队精神和学术整合,”他说,“在哥大,击剑不是职业道路,而是教育的一部分,这让我重新思考体育的价值——它不仅是竞争,更是人格塑造的工具。”
未来规划:连接体育与学术
费若秋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深造,可能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体育科技行业。“我想利用统计学优化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策略,”他展望道,“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对手模式,或研究击剑运动中的决策机制。”
他亦希望促进中法美三国的体育交流。“作为旅法华人,我深知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,”他表示,“未来或许会创办击剑夏令营,或推动国际青少年体育项目,让更多年轻人受益于体育与教育的结合。”

给年轻运动员的建议:拥抱多元人生
费若秋的故事打破了“运动员必须专注单一领域”的刻板印象,他鼓励年轻选手勇敢探索体育外的兴趣。“击剑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,但它不是全部,”他强调,“教育为你提供更多选择权,即使未来不再职业参赛,你依然可以以其他方式贡献体育事业。”
他特别提到心理韧性的重要性。“体育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——每一场失利都是学习机会,这种心态在学术和生活中同样宝贵。”
傍晚的哥大击剑馆内,费若秋刚结束一场训练,他收起佩剑,换上书包,匆匆赶往图书馆完成一份统计作业,他的身影穿梭于剑道与教室之间,仿佛隐喻着现代运动员的无限可能:不必局限于单一身份,而是勇敢跨越边界,在多重角色中寻找平衡与成长。
“人生就像击剑比赛,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剑会从哪里来,但你可以准备好迎接它。”
0 条评论